日本的偶像產業一直經歷著轉型。自2000年代中後期開始,網絡世界愈趨發達,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再不追求從前那種遙不可及,只在大眾媒體上露面的傳統偶像。這得以令「現場偶像」(日語:ライブアイドル)崛起,她們集中於能夠與粉絲作近距離交流的活動(如握手會,演唱會等),並由AKB48牽頭帶動這股現場偶像的熱潮。
在這次轉型之中,現場偶像的派生──「本土偶像」正在急速冒起,「本土偶像」是一種以東京以外的某個地方城市作為活動據點的地域集中型現場偶像,其象徵人物之一是兩年前因為一張照片而紅遍世界的橋本環奈(橋本環奈是福岡的本土偶像團體Rev.form DVL的成員)。根據日本本土偶像活性協會(日語:日本ご当地アイドル活性協会)代表金子正男的研究,至2016年3月為止日本全國各地共有七百餘組本土偶像團體,並且以平均一星期一組的速度增加中,可見本土偶像勢必成為整個偶像產業的新趨向。
令本土偶像興起的四大原因
本土偶像的特色是集中於某個地區活動,即使在其他地方寂寂無名,在當地卻能獲得穩定的支持。無可否認的是,相對於進出全國的主流偶像,本土偶像的經濟規模相當小,非常依賴少數粉絲的支持。儘管如此,新的偶像團體依然紛至沓來,我認為當中包含了四個主要原因,包括:(一)促進地域振興的概念;(二)日劇《海女》(日語:あまちゃん)對現實社會的影響;(三)希望成為偶像的人急劇增加和(四)主流偶像的疏離性。
(一) 促進地域振興的概念
日本長年面對農村城市的人口流失和老化問題,亦即是所謂的「吸管效應」,發達的大都市將周圍的小都市的年輕勞動力吸走,令到這些小都市難以維持正常的經濟活動。為了改善人口過少過老的問題,各個小都市均積極構思針對年輕人的地域活性化計劃,當中最為有效的手段是利用次文化進行宣傳,例如在動漫畫中重現某些地方的場景從而吸引外地人來「聖地巡禮」;而本土偶像亦是其一。這種將地方特色滲透到年輕人各個興趣之中的做法目前正逐漸受到注目。
本土偶像會頻繁地參加區內活動,包括與商店街合作,出席祭典表演,定期公演,區內運動隊伍的應援,協助政府作產業宣傳等等,日本至今已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如山形縣的「SHIP」,新潟縣的「Negicco」,青森縣的「りんご娘」,愛媛縣的「ひめキュンフルーツ缶」,福岡縣的「LinQ」。2015年8月,NGT48亦在新潟縣出道,這件事當初令很多人感到詫異,因為48系的團體從來沒有選過小都市作為活動據點,但就結果而言,NGT48充分利用了48系的名氣,一下子增加了觀光客的數量。除此之外,最新一屆總選舉也決定在新潟舉行,當地人一時忙得不可開交,酒店客房數目嚴重不足,新幹線都要加開班次以應付龐大的人流,學者田中秀臣把這個現象稱為「逆吸管效應」,即大都市中心的人反而向周圍的小都市散去,從而改善地區年輕活力不足的問題。由此可見,本土偶像對促進地域振興有莫大的幫助。
(同樣是區內的定期演出活動,你會較想去哪一個?) |
(二) 日劇《海女》對現實社會的影響
《海女》是2013年一套由NHK制作的晨間劇,故事一開頭講述在東京過著灰暗生活的女高中生──天野秋(日語:天野アキ/能年玲奈飾)因為憧憬成為海女而放棄都市的生活,並移居到母親的故鄉北三陸市接受海女的訓練。由於海女一年只有三個月會下海捕撈,故此天野秋在其餘的時間會擔任北三陸宣傳大使,並與她的好友足立結衣(日語:足立ユイ/橋本愛飾)組成「潮騷少女組」(日語:潮騒のメモリーズ),被捧為當地的偶像。後來兩人被星探邀請加入一個集合了全國各地少女的偶像組合「GMT47」(類似AKB48的Team 8),於是天野秋再次回到東京,在偶像之路上奮鬥。
《海女》播出後馬上全國大熱,帶動了主要外景拍攝地岩手縣久慈市的旅遊業,當地名產如海膽,豆團湯,琥珀等的知名度大大提升,甚至有前來應徵成為海女的女高中生。根據岩手經濟研究所的報告,因《海女》的漣漪效應所得的經濟收益約為32億8400萬日圓,同時有465人獲得就業機會,具體來說,「海女」播出後久慈市只需一個月時間便到達了往年的年均遊客數目,可想而知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故此,就著這一系列由《海女》造成的經濟效應,有傳媒稱之為「海女經濟」(日語:アマノミックス)。
除了即時性的經濟收益,《海女》更促進了本土偶像的興起。劇中主角天野秋和足立結衣組成的偶像組合成功令北三陸市的經濟起死回生,這令到很多現實中面臨類似情況的縣或市均紛紛推出各自的本土偶像團體,而山形縣最上市則是其中之一,當地的地域振興組織「地域夢計劃8」(日語:地域ドリームプロジェクト8)正正就是參考了《海女》的模式,向政府提交了一份有關組成本土偶像的計劃書。
有關《海女》和本土偶像間的關係,筆者將另行撰文詳細論述。
(三) 希望成為偶像的人急劇增加
新的偶像時代被稱為「外行人的時代」,歌舞能力再高也未必代表會成為有名氣的偶像,AKB48有很多唱歌跳舞演戲綜藝等等各方面都表現平平的女生,但依然人氣高企。社會學家太田省一認為觀眾的口味已經轉變,「比起完美的演出,有瑕疵的一方才更有趣」(原文:つまらない上手より、面白い下手),能夠看著偶像一步一步成長,這種感覺跟去聽歌手的演唱會是不同的。正因為愈來愈多人喜歡「素人」偶像,才令到很多一般女孩都覺得要當偶像其實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
這時候本土偶像就恰好為她們提供了機會,對於那些只是想一嘗當偶像的滋味的女孩而言,比起千里迢迢走上東京,留在家鄉參加甄選的成本低得多,而且當選的機會亦較大。所以,在需求(各地區希望有本土偶像團體作宣傳)和供應(希望當偶像的女孩)都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本土偶像團體的數目如雨後春筍般爆發起來。
(四)主流偶像的疏離性
AKB48位於秋葉原的專用劇場雖然每天都有公演,但要抽中入場票依然難比登天,根據官方的資料,劇場門票的平均倍率為200,即申請抽選的人數是劇場總容量(250人)的200倍(200 x 250=50000);而最高倍率的一場竟有972倍(大島優子畢業公演)。即使僥倖抽中,也未必能夠見到想見的成員,而且愈有名的成員會因為工作繁忙(電視台錄影,雜誌訪問等等)而愈少出席公演,唯一能夠互相交流的握手會時間亦非常短暫,所以現在的AKB48很難說得上是「可以去見面的偶像」了。
上述的田中秀臣用「鮑莫爾成本病」來形容這個現象,要不放棄門票低價政策來增加人氣成員的演出率;要不就維持現狀,極力限制人氣成員的演出次數以確保她們在其他工作上的收入,然而劇場容量終究只有250人,即使將門票價格加到一萬日元一張亦未必能夠補償損失。故此這隊「可以去見面的偶像」愈是成功,就會離它本身的理念愈遠。
相反地,本土偶像則沒有以上的問題了。大多數地方密集型的本土偶像都沒有全國性的人氣,粉絲的數目較少,雙方交流的時間都比較多,比主流偶像更符合「可以去見面的偶像」的原則。
結語
日本的偶像產業一直經歷著轉型,從7,80年代的王道偶像到00年代興起的現場偶像,相信10年代以後將會是本土偶像的時代,尤其是在東日本大震災以後,地域振興的概念就經常被提出來;而《海女》對現實社會的影響力亦不可輕視;加上希望成為偶像的女孩日益增加和主流偶像團體愈人氣就愈難見面的缺點,這些因素均促進了本土偶像的發展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