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本土偶像」的興起,戰略和發展

本土偶像作為偶像業界的新趨向

  日本的偶像產業一直經歷著轉型。自2000年代中後期開始,網絡世界愈趨發達,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再不追求從前那種遙不可及,只在大眾媒體上露面的傳統偶像。這得以令「現場偶像」(日語:ライブアイドル)崛起,她們集中於能夠與粉絲作近距離交流的活動(如握手會,演唱會等),並由AKB48牽頭帶動這股現場偶像的熱潮。  

  在這次轉型之中,現場偶像的派生──「本土偶像」正在急速冒起,「本土偶像」是一種以東京以外的某個地方城市作為活動據點的地域集中型現場偶像,其象徵人物之一是兩年前因為一張照片而紅遍世界的橋本環奈(橋本環奈是福岡的本土偶像團體Rev.form DVL的成員)。根據日本本土偶像活性協會(日語:日本ご当地アイドル活性協会)代表金子正男的研究,至2016年3月為止日本全國各地共有七百餘組本土偶像團體,並且以平均一星期一組的速度增加中,可見本土偶像勢必成為整個偶像產業的新趨向。


令本土偶像興起的四大原因  

  本土偶像的特色是集中於某個地區活動,即使在其他地方寂寂無名,在當地卻能獲得穩定的支持。無可否認的是,相對於進出全國的主流偶像,本土偶像的經濟規模相當小,非常依賴少數粉絲的支持。儘管如此,新的偶像團體依然紛至沓來,我認為當中包含了四個主要原因,包括:(一)促進地域振興的概念;(二)日劇《海女》(日語:あまちゃん)對現實社會的影響;(三)希望成為偶像的人急劇增加和(四)主流偶像的疏離性。


(一)    促進地域振興的概念  

  日本長年面對農村城市的人口流失和老化問題,亦即是所謂的「吸管效應」,發達的大都市將周圍的小都市的年輕勞動力吸走,令到這些小都市難以維持正常的經濟活動。為了改善人口過少過老的問題,各個小都市均積極構思針對年輕人的地域活性化計劃,當中最為有效的手段是利用次文化進行宣傳,例如在動漫畫中重現某些地方的場景從而吸引外地人來「聖地巡禮」;而本土偶像亦是其一。這種將地方特色滲透到年輕人各個興趣之中的做法目前正逐漸受到注目。  

  本土偶像會頻繁地參加區內活動,包括與商店街合作,出席祭典表演,定期公演,區內運動隊伍的應援,協助政府作產業宣傳等等,日本至今已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如山形縣的「SHIP」,新潟縣的「Negicco」,青森縣的「りんご娘」,愛媛縣的「ひめキュンフルーツ缶」,福岡縣的「LinQ」。2015年8月,NGT48亦在新潟縣出道,這件事當初令很多人感到詫異,因為48系的團體從來沒有選過小都市作為活動據點,但就結果而言,NGT48充分利用了48系的名氣,一下子增加了觀光客的數量。除此之外,最新一屆總選舉也決定在新潟舉行,當地人一時忙得不可開交,酒店客房數目嚴重不足,新幹線都要加開班次以應付龐大的人流,學者田中秀臣把這個現象稱為「逆吸管效應」,即大都市中心的人反而向周圍的小都市散去,從而改善地區年輕活力不足的問題。由此可見,本土偶像對促進地域振興有莫大的幫助。

                                   
 
(同樣是區內的定期演出活動,你會較想去哪一個?)
(二)    日劇《海女》對現實社會的影響

  《海女》是2013年一套由NHK制作的晨間劇,故事一開頭講述在東京過著灰暗生活的女高中生──天野秋(日語:天野アキ/能年玲奈飾)因為憧憬成為海女而放棄都市的生活,並移居到母親的故鄉北三陸市接受海女的訓練。由於海女一年只有三個月會下海捕撈,故此天野秋在其餘的時間會擔任北三陸宣傳大使,並與她的好友足立結衣(日語:足立ユイ/橋本愛飾)組成「潮騷少女組」(日語:潮騒のメモリーズ),被捧為當地的偶像。後來兩人被星探邀請加入一個集合了全國各地少女的偶像組合「GMT47」(類似AKB48的Team 8),於是天野秋再次回到東京,在偶像之路上奮鬥。  

  《海女》播出後馬上全國大熱,帶動了主要外景拍攝地岩手縣久慈市的旅遊業,當地名產如海膽,豆團湯,琥珀等的知名度大大提升,甚至有前來應徵成為海女的女高中生。根據岩手經濟研究所的報告,因《海女》的漣漪效應所得的經濟收益約為32億8400萬日圓,同時有465人獲得就業機會,具體來說,「海女」播出後久慈市只需一個月時間便到達了往年的年均遊客數目,可想而知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故此,就著這一系列由《海女》造成的經濟效應,有傳媒稱之為「海女經濟」(日語:アマノミックス)。  

  除了即時性的經濟收益,《海女》更促進了本土偶像的興起。劇中主角天野秋和足立結衣組成的偶像組合成功令北三陸市的經濟起死回生,這令到很多現實中面臨類似情況的縣或市均紛紛推出各自的本土偶像團體,而山形縣最上市則是其中之一,當地的地域振興組織「地域夢計劃8」(日語:地域ドリームプロジェクト8)正正就是參考了《海女》的模式,向政府提交了一份有關組成本土偶像的計劃書。  

  有關《海女》和本土偶像間的關係,筆者將另行撰文詳細論述。



(三)    希望成為偶像的人急劇增加 
 
  新的偶像時代被稱為「外行人的時代」,歌舞能力再高也未必代表會成為有名氣的偶像,AKB48有很多唱歌跳舞演戲綜藝等等各方面都表現平平的女生,但依然人氣高企。社會學家太田省一認為觀眾的口味已經轉變,「比起完美的演出,有瑕疵的一方才更有趣」(原文:つまらない上手より、面白い下手),能夠看著偶像一步一步成長,這種感覺跟去聽歌手的演唱會是不同的。正因為愈來愈多人喜歡「素人」偶像,才令到很多一般女孩都覺得要當偶像其實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  

  這時候本土偶像就恰好為她們提供了機會,對於那些只是想一嘗當偶像的滋味的女孩而言,比起千里迢迢走上東京,留在家鄉參加甄選的成本低得多,而且當選的機會亦較大。所以,在需求(各地區希望有本土偶像團體作宣傳)和供應(希望當偶像的女孩)都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本土偶像團體的數目如雨後春筍般爆發起來。 


(四)主流偶像的疏離性  

  AKB48位於秋葉原的專用劇場雖然每天都有公演,但要抽中入場票依然難比登天,根據官方的資料,劇場門票的平均倍率為200,即申請抽選的人數是劇場總容量(250人)的200倍(200 x 250=50000);而最高倍率的一場竟有972倍(大島優子畢業公演)。即使僥倖抽中,也未必能夠見到想見的成員,而且愈有名的成員會因為工作繁忙(電視台錄影,雜誌訪問等等)而愈少出席公演,唯一能夠互相交流的握手會時間亦非常短暫,所以現在的AKB48很難說得上是「可以去見面的偶像」了。  

  上述的田中秀臣用「鮑莫爾成本病」來形容這個現象,要不放棄門票低價政策來增加人氣成員的演出率;要不就維持現狀,極力限制人氣成員的演出次數以確保她們在其他工作上的收入,然而劇場容量終究只有250人,即使將門票價格加到一萬日元一張亦未必能夠補償損失。故此這隊「可以去見面的偶像」愈是成功,就會離它本身的理念愈遠。  

  相反地,本土偶像則沒有以上的問題了。大多數地方密集型的本土偶像都沒有全國性的人氣,粉絲的數目較少,雙方交流的時間都比較多,比主流偶像更符合「可以去見面的偶像」的原則。


結語  

  日本的偶像產業一直經歷著轉型,從7,80年代的王道偶像到00年代興起的現場偶像,相信10年代以後將會是本土偶像的時代,尤其是在東日本大震災以後,地域振興的概念就經常被提出來;而《海女》對現實社會的影響力亦不可輕視;加上希望成為偶像的女孩日益增加和主流偶像團體愈人氣就愈難見面的缺點,這些因素均促進了本土偶像的發展和成長。



 

2016年3月17日 星期四

甚麼是可愛?

三麗鷗公司設計的卡通人物「U・SA・HA・NA」
 
  接觸日本文化的時候,總是離不開「Kawaii」(かわいい,可愛)這個詞。偶像文化更是如此,在數十人規模的女子團體中,有人說A可愛,有人說B可愛,有人則說C……儘管我們有不同喜好,卻總是用「Kawaii」去形容喜歡的成員。既然不同人共用一個形容詞,那麼她們之間應有某些相同的特質。這些「特質」具體上到底是什麼呢?

  「Kawaii」的意思很難明確地介定,但至少我們對它有基本而共同的理解。根據《日本國語大辭典第二版》的解釋,「Kawaii」大概指會惹人憐憫/引發別人同情心/可憐的/細小的事物或年輕的女性/小孩子。顯然地,現今「Kawaii」的使用範圍已遠遠超出上述的定義,很多女性說「Kawaii」時的含意,除了外觀上的讚美/交流時的應酬等一般情況之外, 「Kawaii」更可用在反語和死物身上,例如料理,飾物,顏色等等,「ブスかわいい」(醜得可愛),「キモかわいい」(噁心得可愛)這類在貶義詞後加上可愛的用法則近年興起,目的是為了中和負面意思。對於可愛的研究,其原點可追溯至德國動物行為學家Konrad Lorenz。他歸納了可愛事物的特徵,包括(1)比身體大的頭部;(2)大眼睛;(3)短小的四肢;(4)圓潤的體型;(5)柔軟的表面;(6)高額頭;和(7)豐滿的面頰。簡言之,嬰兒之所以可愛,正因為他們擁有以上所有的特徵。廣島大學的入戶野宏其後拓展了Lorenz的定義,他列出93項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的事物,再讓實驗者判斷每項的可愛和年幼程度,這93項被分為四大類,分別是「年幼↑×可愛↑」,「年幼↑×可愛↓」,「年幼↓×可愛↑」和「年幼↓×可愛↓」 。實驗結果顯示被分到「年幼↓×可愛↑」中的項目大多都不符合Lorenz的定義,例如笑容,暖色,天使,日本女性等等。另外,日本外務省於2009年委任了3名「可愛大使」(カワイイ大使),她們負責在海外積極推廣日本流行文化,3位可愛大使除了皆為女性,更分別是蘿莉塔服裝(青木美沙子),原宿系服裝(木村優)和制服時裝界(藤岡靜香)的代表,然而「服裝」這種可愛元素與人的構造無關,可見單靠Lorenz那7大特徵已不合時宜。由於可愛的東西實在太多,它的定義最後被歸納成「會引起人類保護意識等正面情緒而且無害的事物」(入戶野,2012)。
左起為青木美沙子,木村優和藤岡靜香
   偶像是一種以可愛為賣點的職業,她們盡量把最多的可愛元素渾然於身,不論是制服,髮型打扮還是化妝都散發著可愛的氣場。問題是,為甚麼我們會覺得這些東西可愛?Lorenz的7大特徵是從人類的本能出發的,看到弱小的嬰兒會想保護;比起三尖八角,還是圓潤柔軟的表面更能令我們放鬆,但覺得水手服可愛的情感總不是本能反應吧。故此,入戶野宏提出「可愛的二層結構」(かわいいの二層モデル)解釋,第一層是針對人類面對擁有幼兒特徵(即Lorenz的7大特徵)的事物時的情感,屬於生物學上的表現;第二層則是在生物學的基礎上,再加上當地文化的特色,令到可愛的適用範圍變得更大。以學生制服為例,日本有相當多的高中學校都沒有規定學生穿著校服,儘管如此,依然有不少學生仍穿著「校服」上課,只是他們的校服被稍稍加工過,對於只有些少零錢的學生而言,他們通常都會託父母買一套普通校服,再買不同小飾品裝飾,這樣除了能夠節省金錢外,還能解決每天配襯衣服的煩惱,一舉兩得。另外,日本動漫畫中大多可愛的女角色都穿著被作者「加工」過的漂亮水手服,我們在不知不覺間習慣了「可愛的女角色+校服」這個設定,自此女子制服就潛移默化,成為可愛的象徵。

文: Smart

----------------------------------------------------------------------------------------------

ver 2.10

2016年2月27日 星期六

AKB與世界和平

本Blog前身: HKT48---生活 , 為了將寫作主題不局限於HKT48而改名了!

(此文章亦可在博風社瀏覽。)

(為避語弊,本文提及的「偶像」均指日本女子偶像組合)

  為什麼日本需要AKB?

  世人對偶像的看法往往處於兩極,不論在日本還是香港,總會有人以為偶像只是宅男的興趣,偶像的音樂就是低級的音樂,偶像的握手會就是騙錢會,偶像的 海報就是情色的海報等等….。單憑表象就去評論是錯誤的,為了掌握偶像的整體,我們可以透過認識日本最大型的女子偶像組合AKB48,從而一窺偶像的世 界。

  本身亦是粉絲之一的社會科學學者濱野智史歸納出AKB的兩個特點,分別是「近接性」和「偶然性」。一直以「可以去見面的偶像」為特色的AKB,提供 了不同方法讓粉絲與偶像近距離交流,包括幾乎每天都會進行的劇場公演,每張單曲的握手會以至海外的粉絲見面會等等。儘管AKB單靠豐富的綜藝節目和販賣演 唱會光碟等媒體途徑便能吸引不少「在宅粉絲」(即甚少或沒有去AKB的現場活動的粉絲),濱野始終認為AKB真正的魅力只能在活動現場中感受。以握手會為 例,一張握手劵可以與成員交流8-10秒,如何在三言兩語之間引出成員的「良對應」是令粉絲們一直以來都絞盡腦汁的問題,如果成功令成員們開心的話,當中 的喜悅是非筆墨所能形容的。實際上,我曾經在日本的書店見過一本專門教粉絲如何在握手會上找話題的書(AKB48握手会完全攻略ガチマニュアル,コスミッ ク出版),書名用到「攻略」一詞,反映去握手會好比遊戲的「攻略」,也在追求成功的快感。

  既然握手會等等的活動發揮了AKB「近接性」的特點,那麼「偶然性」又從何而來呢?雖然AKB的握手會每次動輒動員過百位成員,但會場的粉絲們卻從 不感到眼花繚亂,這是因為他們也有各自的「推しメン」(即喜歡的成員,暫譯為「推」)。要令一位成員成為自己的推,理由可以非常簡單,有點像一見鍾情,看 MV的時候覺得某個孩子比較可愛,自然會經常把目光放到她身上,久而久之去握手會的時候只會買她的劵;看劇場公演亦只會留意她的位置。一切都是由概率決定 的,如果當時看的是另一首歌的MV,或者看公演的時候不經意地與另一位成員對上了眼,也許將來發生的事就變得完全不一樣了。

  我們經常提到的「擬似戀愛」,正正就是近接性和偶然性交織而成的結果。評論家中森明夫形容偶像為一種利用「喜歡」去賺錢的職業(原句為:アイドルと いのは‘好き’にお金を払ってもらう職業なんです),偶然地找到自己的推,再透過經常出沒握手會等現場活動取得推的「認知」(令成員認得自己的樣子和名 字),只要花的錢愈多,跟成員獨處的時間便愈長,「感情」亦增長得愈快。但是,擬似戀愛終究不能與真正的戀愛相比,正如 ♪アイドルばかり聴かないで 中的歌詞描述一樣:でもどんなに握手したって あの子とはデートとか出来ないのよ ざんねーん!(不論你去多少次握手也好,都不能跟那個孩子約會喔,真可 惜呢!),這一點身為粉絲應該都比任何人更清楚了。那麼,為什麼還要去握手會呢?我認為單用擬似戀愛去解釋仍然不能捕捉到AKB的全貌,因為其背後還有更 大的意義—救贖。
 
  「救贖」一詞富含宗教色彩 ,在「アイドル文化の宗教性― AKB48 の場合―」(家泉裕香,2012)一文中,作者指出AKB的宗教性在於能夠解放人的不安,焦慮,傷心等負面情緒,以擬似戀愛為例,其實這是對自由戀愛的社 會下「不被選中的人」的救贖,儘管他們知道不能真正跟偶像交往,但與自己喜歡的成員握手可以得到他們未曾試過的戀愛的感覺。當然,AKB的粉絲層遍及男女 老幼,擬似戀愛只是其冰山一角,只要踏進AKB的活動會場,什麼人也可以拋走自己身後的煩惱包袱。AKB還有個「誰かのために」(為了某人)計劃,自從 3.11大震災發生之後,AKB以不同方式長期支援受災地的人,她們從2011年5月起,每月一次,直接走到災區表演,令一群本來對將來充滿迷茫,不安的 人臉上重新掛起笑容。小島和宏,一位直接受到震災影響的記者,在他的著作「3.11とアイドル」中記述他在災區聽到一位看完AKB表演的小朋友說:「留在 這裡太好了。」很難想像當災區充滿頹垣敗瓦,連學校都變成臨時住宅的時候卻有人說「留在這裡太好了」,所以從那位小朋友萌生「留在這裡太好了」的想法的一 刻開始,AKB的探訪就並非毫無意義的,她們做到的是心靈復興,即是救贖。


  我去過一次握手會,粉絲握完手之後會調頭沿著很長的路離開(見圖),有一說法指那條路又名「賢者之路」,走在賢者之路之上的人,都掛著幸福的笑容。 即使大家互不相識,只要推的成員一樣,就會興高采烈地向你分享自己的感想,很容易打成一片,這就是偶像的力量,偶像作為橋樑的角色把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甚 至不同國家的人連接起來,令到他們可以聚首暢談。濱野智史把剛剛握完手,走過賢者之路之後的時間稱為「賢者時間」(我認為經歷完演唱會,公演等活動後的時 間也可算是賢者時間),處於賢者時間的人不會發生暴力衝動,換言之,只要增加賢者時間的總量,紛爭就會減少,世界都變得和平一些。

  以上的說話毫不誇張,其實每當日本社會處於不景的時候,都會爆發一股偶像熱潮。90年代中,日本處於泡沫經濟時期,這段時間亦被稱為「偶像的寒冬時 期」;97年金融風暴之後,早安少女組,SPEED等等的組合開始冒起;2005年,AKB48誕生,但當時她們的人氣相當平淡,直至2008年左右才開 始真正成為熱潮,而那時候剛好是雷曼事件發生前後不久,景氣差會令人變得想逃避現實。 我在文章開首問:為什麼日本需要AKB? 也許直至世界和平為止,偶像都會為了救贖而存在。